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同时强调,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
今年苏州市人社局"打造1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新增就业20万人"项目被列为市级民生实事项目,适逢第二十二届"苏州十大民心工程"评选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打造1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新增就业20万人"项目,能否从36个市级民生实事项目中脱颖而出,您的点赞投票至关重要!
点赞投票渠道
渠道一:微信扫描(长按)上方二维码进入投票活动首页,找到"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分类并为"打造100个‘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实现新增就业20万人"项目投票。
渠道二:打开"苏周到"app,找到主页最上方轮播图内的专属投票页面,进入投票活动界面,找到"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分类并为"打造100个‘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实现新增就业20万人"项目投票。
投票时间截止到12月29日24点,再次强调,两个渠道可以各投1票。您的点赞是对人社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聚焦产业所急、发展所需和群众所盼,加快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基层人社力量,广泛集聚社会资源,2022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列入省、市两级政府实事项目。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服务、公共服务向社区、楼宇、商圈、厂区、高校、银行、创业园等企业、群众和各类人才"家门口"全面延伸,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联动各类公共服务实现端口前置、重心下沉,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米"。
苏州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在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多次出镜,先后被《中国组织人事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报道,品牌效应已充分体现,经验做法获得部省级部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全省推行。截至12月底,全市已挂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07个,其中基础服务站120个、特色服务站87个,联合打造的"海棠花红"阵地146个,"暖心驿站"82个,"劳动者驿站"78个。
为进一步提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质量,苏州市人社部门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条块联动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同高效、融合发展的示范点位,以点带面提升载体建设质量,进一步擦亮"就在苏州"服务品牌。
2023年12月6日,苏州市人社局正式公布23个2023年度苏州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示范站点。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12个基础站点,去实地探索下他们能就近就便提供哪些就业服务呢?
苏州市依托村(社区)服务工作站、党群活动中心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基础站点,提供集就业招聘、职业指导、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等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发挥基础站点兜底保障功能,构建精确识别、精细分类、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机制,"一人一档"推动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张家港市杨舍镇晨阳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张家港市杨舍镇晨阳路91号)
晨阳社区是晨阳街道的中心社区,服务站共有就业服务专员2名、联动网格员3名、党员志愿者20余名,场地配备了人社专窗专柜和政策宣传、就业服务、权益维护、职业培训一体化功能室,主要为居民提供就业咨询、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一系列服务。
服务站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制度、群众就业"操心事、烦心事"收集反馈处理机制;定期下沉企业、门店、居民群众家中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援助服务,举办家门口的招聘会和集市;创新将"核酸小屋"改造成为"招聘小屋",通过企业微信群和QQ群搭建企业招聘服务平台,收集发布招聘信息,也可作为现场招聘活动场地,提供"一对一"的求职招聘空间。
服务站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居民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升就业质量。截至目前,辖区内6名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帮扶成功实现单位就业;24名失业人员通过就业帮扶实现就业;3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帮扶享受到补贴政策。
常熟市东南街道小康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常熟市东南街道澎湖路101号)
小康村位于常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口聚集度高,流动性强,劳动力资源丰富。作为全省首家挂牌的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服务站融入"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建设,集成一站式就业服务,配强8名人社服务专员,实时掌握重点就业群体需求,多样化开展精准就业服务,架构起政府部门和就业困难人员的"连心桥",打通服务群众和企业"最后一公里",让企业、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家门口"的优质就业创业服务。
小康村在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同时,配套建设首个村级人力资源市场,将招聘会开到村委会。积极开展"海棠花园就在身边"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党员志愿者下沉"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服务制度,确保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开展2023年常熟市高校毕业生企业"职"通车,发放《就业创业服务口袋书》,介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
服务站坚持"民生为本"服务主线,对辖区内243名失业人员开展就业援助,对64名就业困难人员开展一对一帮扶。已实现企业就业15名,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就业2名。53名高校毕业生中实现就业34名。今年以来,共开展3场综合性专场招聘会,1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参会企业102家次,提供岗位862个,进场超1000人次,收到求职简历518份,初步达成意向301人次。
太仓市高新区华盛园"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太仓市太平北路103号)
高新区华盛园"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位于太仓高新区华盛园社区广场,占地25平方米,具有专窗及独立空间,配备便民服务设施,服务居民总数近3万人,辖区内包含80多家规上企业。具有纵连政务、横接企业、融通社区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及时了解辖区企业用工情况,对接本地群众就业需求,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方便就地向辖区居民开展政策宣传、帮扶指导、就业培训,成为群众身边的就业"加速器"。
自今年4月运行以来,在"海棠花红"党建引领下,服务站结合日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职能,配备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叠加小馆夜市服务,聘请专业律师及职业规划师讲解授课,打造24小时不间断服务点位,为周边居民提供全方位人社服务保障。定期开展招聘活动,举办特色菁才沙龙,还设立人社服务专窗专柜,切实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困难人员帮扶等服务。
服务站推广政府政策,整合就业信息,帮助求职者就业,解决辖区企业的用工问题。截至目前,已提供职业指导29人次,推荐培训29人次,创业服务2人次,服务企业36家,对接岗位29人次。3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指导、培训服务实现就业,1名通过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服务成功创业。
昆山市张浦镇锦和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昆山市张浦镇京东路锦尚花苑3号楼)
锦和社区成立于2016年5月,辖区共有居民家庭8864户,约2.5万人,外来人员流动性大、就业创业帮扶需求高、群众矛盾诉求多元复杂。2023年7月25日,锦和社区成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紧扣企业、人才、群众的"急难愁盼",紧紧依托红管先锋、根系工程等社区书记项目,落实"五个一"工作制度,用心稳住就业最大民生。
服务站立足辖区党群服务中心、锦和社区工作站,整合社区和其他党支部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就业。通过网格广泛开展入户走访调研,成立"和益职"就业服务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数量达68人,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依托昆山人力资源市场张浦分市场实现信息共享,每周发布招聘岗位信息;根据群众个性化需求,开展社区"定制化"招聘会,畅通企业和就业者之间的供需桥梁。特别关注就业困难人群,送政策进家门,送岗位进家门,送技能进家门。开展西点烘焙课堂、手工课堂、零工驿站课堂等培训活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服务站成立后,已对接成功33家企业,56个岗位,举办7场招聘会,开展12次就业课堂,为162位居民登记就业意愿,先后帮助51位居民成功就业创业。
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天福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花望路565号)
花桥经济开发区天福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处花桥老镇区中心位置,与花桥经济开发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为邻,辐射辖区6个住宅小区和周边200余家商户。服务站配有人社服务专员1名,专业职业指导师1名,公益律师1名,为周边居民、商户、退役军人提供就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帮扶、求职招聘服务、岗位推荐、技能提升培训、劳动关系服务等一站式"家门口"就业服务。
服务站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模式,对五类困难人员实现一人一档、跟踪服务,让困难人员享"一条龙"就业服务,以"多联系一次,多关心一点"让困难群众真正感受到"温度+1℃"的暖心。充分发挥花桥经济开发区沪苏同城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成立"鹤亭桥"三地就业服务专班,推进就业信息共享,开展"三地联合招聘会""公共面试间""大就业门诊""重点群体关爱"等就业活动,扩大就业服务朋友圈,让劳动者放眼"小三角",寻找"大机遇",以暖心就业服务打破城市"边界感"。聚焦新就业群体,建设"小哥享趣"品牌,开展暖"新"行动,为"小哥"提供灵活就业社保、医保、公积金缴纳,劳动关系维权等人社服务。
截至目前,服务站累计提供就创政策咨询338次,创业服务17人次,指导网办612人次。开展失业人员就困人员重点群体服务78次,岗位推荐1098个。服务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28人次。
吴江区江陵街道江兴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吴江区江兴西路675号)
江兴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社区辖区面积1.27平方公里,共有13个小区,总户数6184户,常住人口1.6万人。服务站设有人社专窗,张贴人社公共服务二维码,公示服务清单及队伍。现有专职工作人员1名,兼职工作人员9名,党员志愿者100余名。集就创业政策咨询、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便民服务、社区活动、学习交流于一体,为就业服务提供温馨的阵地,努力实现党建引领下有温度、有活力、有创新的社区就业服务新模式。
服务站于今年7月份建设完成,坚持"阵地建在家门口,服务跟着群众走",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建设社区人社专员、江兴+力量、江兴+智库、江兴+网格四支队伍;整合各类商圈、企业等资源,打造"1+4+N"社区零距离人社服务模式;聚焦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青年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收集周边企业、商圈招聘信息,服务辖区居民,提升民生保障能力;以"大数据+铁脚板"为手段,摸清人员底数,建立"一人一档",实时掌握重点群体就业需求,提供求职招聘、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服务,打造就业、培训、社保、调解、政策咨询为一体的社区人社服务样板。
服务站建站以来,累计提供就创政策咨询145次,创业服务15人次,指导网办47人次。开展失业人员就困人员重点群体服务4次,岗位推荐156次。服务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28人次。开展云端送岗1次,技能培训8场。
吴中区木渎镇灵岩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吴中区木渎镇翠坊南街17号)
灵岩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处木渎古镇中心地段,全村现有总户数1187户,户籍人口约4500人,外来人口约3700人。在"灵润红岩"村级党建品牌引领下,秉承红岩初心、坚持灵润惠民,立足"群众所需、党员所能",依托"姜潭渔筑"党群服务驿站、"渎+"连心驿站、"海棠先锋"工作站阵地建设,以"有求必应"的服务凝聚"一呼百应"的民心,打造暖心聚心"强磁场"。
服务站投入使用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设立灵岩村海棠先锋队,定期上门宣传推荐就业岗位,讲解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政策等。为求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岗位匹配,并向用人单位询问岗位需求情况,针对性地为失业人员推荐工作。此外,服务站积极与辖区内特色站点联动,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就业合力。积极配合宣传"情暖新业态、清凉润新心"等活动,在炎炎夏日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送上一份清凉。举办"渎+"人才服务——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场,以线下招聘为着力点,借助"直播带岗"云端发力,打造"零距离"沟通数字桥梁,充分实现云端服务助就业。
服务站持续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工作,截至目前,灵岩村级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7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7人,目前已全部完成调查核实,并且通过岗位推荐、就业扶持政策推介,实现核实率、就业率均为100%;本地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29人,均已实现升学、就业,就业率为100%。
相城区望亭镇果园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相城区望亭镇果园新村19幢东侧)
果园社区是望亭镇集中搬迁安置小区,下辖4个拆迁安置小区和2个商品房小区,常住居民12482人,户籍人口4943人,流动人口7539人。果园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打造一站式服务生态圈。设有就业服务专岗,并配备相应硬件设施,为居民提供就业登记、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劳动维权、技能培训、社保政策咨询等服务。
服务站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海棠先锋等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不漏一人"的要求,摸排本辖区的劳动力资源总量、已就业的劳动人数、失业人员明细等,同时建立劳动力就业信息名册,形成稳定就业人员清单、灵活就业人员清单、有就业意愿人员清单。通过党建共建等形式,与辖区所有企业实现有效互动,为居民链接岗位资源。同时,重点关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一对一开展服务,推进青年群体就业帮扶工作。针对"三新"就业形态特点,定期开展就业赋能、职场礼仪、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劳动者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此外,服务站依托果园社区数字治理运行平台,打造专属用工服务模块,形成电子"岗位库"和"求职库",并及时向辖区内有意愿人员点对点推送岗位信息,一对一帮扶,做好供需匹配,提高就业实效。
服务站每日收集企业用工需求,每周将需求汇集至社区"数字化新生态治理平台"数据库,并将招聘信息和求职需求"清单化",第一时间精准匹配岗位,向供需双方发送信息。同时,社区电子屏24小时不间断滚动显示招工信息,方便居民浏览。果园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以"大数据"技术+"绣花针"功夫,提优"一清二明三早四亮"公共就业工作标准,优化提升就业服务功能,通过端口前置、重心下沉,让辖区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感。
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花南家园6幢)
御窑社区地处元和街道南侧,毗邻姑苏区,辖区内常住人口11795人,户籍人口8471人。御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位于御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站点面积150平方米,服务站利用现有设施,结合劳动者驿站,服务大厅等区域,增设八大功能,配备休息区、技能补给站,提供饮水机,微波炉,冰箱等便民设备。同时在24小时便民服务站增设就业服务宣传栏,提供各项就业政策活页,方便居民24小时查阅相关政策资讯。今年,御窑社区与姑苏区的锦尚社区共建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实现了跨区通办,完成了就业资源共享。
御窑社区以传统文化见长,配备有御窑工坊以及缂丝工坊,还设置有残疾人之家,服务站结合以上设施,推动资源结合,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服务。服务站一方面依托江苏省人社一体化平台,从线上获取重点人群需求,掌握需求人群画像,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渠道,并进行跟踪服务,完善个人需求档案,从社区、街道、企业等各方面链接就业岗位信息以及政策补贴,帮助求职人员更好地完成就业;另一方面依靠党员志愿者的线下活动,深入一线了解居民就业情况,宣传就业信息,"捕捉"零散的需求者,将其引入到求职群体档案中来,提供更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服务。
目前,服务站累计向就业需求人员提供政策咨询13人次,开展职业指导14人次,组织参与区、街道级创业培训、技能培训11人次,对重点群体开展就业帮扶19人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19人次,协助个人及企业打印证明10份,自行组织举办特色技能培训4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4人已全部实现就业。配置残疾人之家,已帮助12名残疾人在此就业。
姑苏区金阊街道石路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姑苏区石路19号)
石路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位于苏州三大商圈的石路商圈,服务站本着"站点跟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实际需求走",利用商圈黄金点位优势,发挥社区公共服务空间作用,搭建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做好"人家""商家"服务双面绣。服务站整合人社专员、网格员、海棠先锋志愿者对就困人员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协调各方资源,建立了10个企业服务微信群和12个社区网格微信群,形成商圈"岗位库"和"求职库",做好供需匹配,人岗对接。
服务站采取"1+5+N"工作机制,以市场化就业为方向,强化政策宣传"引就业"、精准兜底帮扶"保就业"、增强服务效能"稳就业"、提升技能水平"促就业"、压实工作责任"强就业",整合商圈资源、集成惠企项目、服务经济发展,实现"商圈里"零距离就业服务。
坚持"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机制,对社区内五类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24岁失业青年等重点就业群体做到一口清,建立"一人一档",实现"需求早掌握、服务早落实、情况早跟踪"。采用"五色分类施策法",量身制定岗位、政策、培训三张清单,精准开展"三送三进"专项行动,实现重点群体就业服务率100%。
开展线上线下企业走访,定期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与石路地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联动,及时了解企业需求。链接区人社劳动监察资源,针对新开办小微企业,提供保姆式"用工管家"服务;针对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搭建"共享人事经理"服务平台,不断助力企业推出更多优质岗位,吸纳市场就业,切实保障就业需求端稳定。
根据辖区群众需求,积极链接姑苏区城乡劳动力培训目录和项目制培训课程,第三方承训机构资源。在服务站内设置"石"训课堂,结合社区求职居民、重点帮扶人群需求就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群众高质量就业。今年以来,已先后开展育婴员、咖啡师、调饮师、茶艺师等技能培训课程。
设立新就业群体服务小站,准备了充电宝、雨披、药物、水等物资。针对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技能提升培训,帮助他们清晰未来职业规划,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通过组织商圈企业积极参与线下、线上招聘,根据商圈企业行业特点,开设"直播带岗"和各类特色活动,拓宽企业用工渠道,打造商圈里的"人才服务微市场"。今年以来,先后举办石路商圈专场"直播带岗"活动4场,元宵节、"轧神仙"民俗活动期间,在商圈广场举办特色市集,大大拓宽了服务空间。
今年以来,服务站共为全区1032位待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帮扶服务,累计推荐岗位2338人次,成功帮扶266人就业。十年来,站点累计为426人成功匹配岗位,服务站副站长被社区居民称为"就业红娘"。近年来,累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52人,实现就业52人,就业率达100%,累计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31人,其中5人升学,1人未就业,其余全部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6.7%。今年以来已服务356家企业2480人次。服务站列入2023年4月全国人社系统稳就业工作现场推进会、2023年7月江苏省人社系统稳就业工作推进会参观点位,有关工作经验进行全国推广,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各类参观调研60余场约1200人次。
工业园区斜塘街道金星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工业园区沙浜路1号北极星花园3幢二楼)
金星苑社区成立于2016年12月,总户数3128户,总人口数约为8000人,目前就业人口约有5882人。金星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占地面积约337平方米,设有1个人社专窗,配备人社自助服务一体机、电脑、打印机、冰箱、休息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服务站目前有1位站长和2位工作人员,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就业咨询、职业培训、岗位推荐、创业指导等多方面服务,让辖区就业困难群体享受到"就在身边"的幸福感。
服务站发挥党建阵地优势,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积极引入公积金、劳动法律等政务服务,帮助更多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加强分类帮扶援助,兜牢民生底线,发挥"社+站"功能,畅通各类登记求助渠道,及时跟进提供实名制服务,全方位促进和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创业。定期开展专题招聘会,为辖区内居民提供更多岗位。依托斜塘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及时通过电子屏、宣传栏、居民群定期发布招聘信息,拓宽失业人员的就业渠道。提供公益性岗位,让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开展公益课程,使得社区居民有更强的参与感和幸福感。发动社区居民参加斜塘青创工社开展的创业讲堂,提升居民创业能力。
截至目前,辖区内4名园区户籍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完成重点群体失业人员就业援助服务3次;推荐有创业意愿的社区居民参加创业培训,涌现出一些在创业上小有成就的居民;成功开展1场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就业服务专项行动。
工业园区唯亭街道湖滨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地址:工业园区唯新路86号湖滨邻居中心一楼)
湖滨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是园区首批建设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作为唯亭街道123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要部分,将"海棠花红"先锋阵地与就业服务阵地深度融合、将人社系统的就业创业、社保咨询、劳动维权等基层业务与社区网格深度融合,重点关注和服务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和新业态就业群体。依托唯亭人力资源产业基地,整合创业孵化基地、培训中心和人才市场等各功能载体,提供全流程就业服务,同时结合街道人力资源公司"海棠花开,就在唯亭"党建服务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党建+就业""党建+创业""党建+人才""党建+培训"等具体工作,全力打造阳澄南岸创新城就业创业服务新样板。
服务站立足社区,覆盖全街道,同时挂牌"就在苏州•劳动者驿站",设有"一站式"人社综合服务窗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党群专员,通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模式,收集居民就业需求,解决居民实际问题,立足民生服务,保障就业优先。依托阳澄南岸零工市场,聚焦新业态群体就业,创新灵活用工模式,每周定期举行招聘会,为辖区内灵活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设立"澄南就事"调解工作室,面向零工市场内众多入驻企业以及就业者提供一站式人民调解法律服务。依托唯亭街道创业孵化中心,为本地青年、高校毕业生、新业态就业群体等提供开放式创业服务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青年创业生态圈。根据需求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菜单式"课程服务,通过党建引领吸引更多青年参与到唯才汇的自治过程中。服务站设有"唯亭培训服务中心",为街道各职能部门和社区提供综合培训服务,联合街道党建联盟单位和公益性社会组织,重点开展针对本地居民和企业员工的创业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向居民介绍"家门口"就业政策和措施,引导居民转变就业观念。
自建站以来,服务站充分发挥党群专员作用,加强分类帮扶援助,做实帮扶登记台账,畅通各类登记求助渠道,全方位开展社区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已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成功推荐就业人员133人,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共完成帮扶17人,累计组织技能培训6场,服务240人。
以上就是12家示范站点的风采展示,有就业服务需求认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在切实发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基础上,苏州人社部门依托"大数据+铁脚板"模式,建立重点群体帮扶平台,通过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共建共享,精准掌握"五类"就业困难人员底数,为开展就业服务提供基础支撑,提升基层服务站点就业数据分析、重点群体帮扶等能力;依托江苏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联动"苏周到"App,做优求职、招聘等公共就业服务,推行常住地就业服务制度,推动全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面向所有人提供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专业单位参与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实行服务站点建设运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绩效化评价,促进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截至12月底,我市累计排查重点对象10.48万人次,联系登记10.57万人次,开展政策宣传25.09万人次。
苏州英才网(SZYCW.COM ) 缘才® 上海灵炼人才服务中心 沪ICP备2023014469号-5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叶繁公路199弄15号-277,278,279,280 EMAIL:8115136@qq.com 统计
人力资源证: (沪)人服证字[2023] 第1200019323号
Powered by 苏州英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