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州市积极贯彻上级农民工工作议事机构的部署,把稳就业、保民生列为年度重点工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积极探索实践县域农民工市民化。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流动人口实有登记数为868.8万人,居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口704.8万人。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市有效用工备案数为546.73万人。
整合工作资源加强规划引导
2023年,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市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继续联合下发《2023年苏州市农民工工作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工作要点》,作为全市农民工工作和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工作的年度目标任务。政府有关部门协力推进《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苏州市"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苏州市"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实施,通过规划引导,推进全社会支持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促进农民工更好地共享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成果。
立足县域视角促进城乡融合
根据上级农工办要求,在2021年对太仓、昆山、常熟等地调研摸底的基础上,2023年进一步以张家港市为试点,紧跟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要求,积极顺应县域农民工流动变化趋势,笃行实干,守正创新,落实落细农民工市民化各项政策举措,着力提升县域的承载力和融合度,聚焦就近、便捷、联动、通办,稳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年行动。
聚焦重点群体扶持就业创业
1.落实就创政策,加大资金扶持
一是推进春节期间"稳岗十条"、推动经济运行率先好转55条等政策落实落地。2023年1—11月全市共发放各类就业政策补贴47.65亿元,惠及30.57万家次企业、职工621.55万人次。二是整合创业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4大类15项创业扶持政策,2023年1-11月,全市成功扶持农民创业4642人,向农民创业者发放创业贷款20笔,贷款金额445万。三是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工作,2023年1-11月,全市发放公益性岗位两项补贴3451人,金额5593.62万元,惠及企业231户。我市就业促进工作连续四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2.延伸公共服务,建设"门口"站点
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我市进一步整合基层人社力量,广泛集聚社会资源,率先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截至11月底,全市共挂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07个,其中基础服务站120个,特色服务站87个;联合打造的"海棠花红"阵地146个,"暖心驿站"82个,"劳动者驿站"78个,共计帮扶五类群体实现就业3808人。全市已建设各类零工市场、零工驿站28个,其中综合性零工市场6个,专业性零工市场4个,零工驿站18个。
3.加强地区交流,推动劳务协作
进一步丰富跨地区人力资源协作交流内容,推进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加大跨地区人力资源流动,开展苏州就业用工政策、环境、理念宣介,截至2023年末,全市共组织跨地区活动233次,签订合作协议217份,新增劳务协作和校企合作基地184个,提供岗位38.87万个。
4.打造劳务品牌,助力富民增收
持续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劳务品牌和富民乡村振兴基地培育建设工作要求,通过劳务品牌和就业富民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稳岗就业。全年共培育建设劳务品牌15个,其中家政劳务品牌2个;宣传推广常熟市海虞镇等5个就业富民特色乡镇。
5.围绕提质扩容,发展家政服务
圆满完成全国36个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业行业运行情况统计调查,鼎力推进"家政职业经理人培训"人社指标落实。推进家政业两项补贴在人社一体化平台经办力度,截至2023年末,全市共计发放家政服务业特岗补贴81.52万元,惠及企业14户,补贴1555人次;发放家政服务业社保补贴90.06万元,惠及企业12户,补贴1243人次。
实施梯次培训推动技能成才
1.持续推进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
优化完善《2023年就业技能培训专业(工种)补贴标准目录》,政府补贴性培训涵盖多个产业方向。遴选优质培训机构承担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目前,全市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共计108家。
2.开展"百万‘姑苏工匠’职业技能提升"
实施"百万‘姑苏工匠’职业技能提升(第二期)",截至2023年11月底,累计开展培训23.0万人次,面向重点群体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达1.42万人次。聚焦主导产业、紧缺职业等发布项目制培训目录清单,累计发布涉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专业(工种)289个,2023年培训合格达1.04万人次。
3.推动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2023年,全市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有21家,可开展的职业(工种)89个,29家省级评价机构在苏设立55个考核点,可开展的职业(工种)62个,为我市有技能评价需求的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促进农民工整体技能水平提升。
优化经办流程完善社保体系
1.创新工伤参保模式
全面落实建筑领域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前置规定,强化动态实名制管理,推进建设项目全员覆盖。截至11月底,我市建筑工程项目农民工参保674932人,继续保持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100%。
2.推进参保扩面提质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农民工较多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等参加社会保险。取消外省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在我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户籍限制。
3.提升窗口经办效能
创新打造新业态灵活就业线上参保一站式服务平台试点项目。灵活就业人员在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一次申请,即可实现就业登记、养老保险参保、医疗保险参保、公积金开户、银行签约委托扣款、社保卡申领、工资发放等全流程服务。截至2023年末,一站式服务平台已服务近300人次。
推进均等服务完善户籍管理
截至2023年11月底,市区各(镇)街道102个积分受理窗口已受理积分落户申请23585人,准入20564人,批准落户39312人(含随迁家属);受理积分入学申请18956人,市区积分入学小学和初中共准入16473人。印发《关于做好我市流动人口未入学子女参保工作的通知》,增强流动人口未入学子女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截至2023年11月底,免费为市内流动人口受理、制作、发放了居住证40.6万张。实行居住证制度以来,累计发放居住证共计1885.7万张。面向全市流动人口提供居住证寄递服务,缩短居住证发放周期,2023年全市已有3.1万余名流动人口享受到了居住证寄递服务带来的便捷。
在2022年长三角地区试点基础上,2023年实现全国范围内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11月启动全域试点工作。全市现有的162个居民身份证受理点均可办理流动人口异地身份证业务,全年共受理发放异地身份证43.2万张,其中省内跨市11.4万张,全国跨省31.8万张。
加强权益维护筑牢保障机制
1.强化专项行动,实现工资"月结月清"
一是开展"制度运行提质增效"专项行动。聚焦重点地区和行业企业,深入排查欠薪隐患。专项行动期间,共检查在建项目1804个,追发工资5259万元、涉及7633人。二是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检查用人单位7983户,为1681名农民工追发工资1217万元。三是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月结月清提质增效年行动。截至2023年末,全市有2226个在建项目基本实现"月结月清",交通和水利工程项目已全部实现工资月结月清。
2.强化系统治理,推进"不欠薪"城市创建
抓好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新老制度衔接,持续推进"不欠薪"城市创建工作。启用全市劳动关系监测预警数据查询平台,定期梳理监测异常数据并及时逐级反馈。借助全省农民工工资预警监测平台,实行红黄绿三级预警,实时动态监测全市在建工程项目制度落实情况。
3.强化办案效能,健全农民工工资速裁机制
按照人社部、省人社厅要求,将原农民工工资争议调解仲裁庭更名为"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增配速裁团队人员、健全争议速裁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办案。全年全市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共审结涉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1.05万件,涉及农民工1.26万人,涉及金额1.56亿元。
4.强化信用监督,探索新业态用工管理
对全市5938家劳务派遣单位实行分层分类评价,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2023年共评出A级信用单位120户,B级信用单位4189户,C级信用单位1629户。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指导劳务派遣单位逐级争创信用A级以上示范单位。开展新业态企业合规用工"一对一"指导服务活动,联合苏州市中院、苏州市司法局、苏州市总工会等七部门共同签订《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合作框架协议》。
5.强化法制宣传,强化农民工法律援助
聚焦重点群体帮扶,开展"法援惠民生·双争建新功"专项活动,强化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受理劳动者权益类法律援助案件1.29万件,占全市案件总数67%,涉及农民、农民工1.13万人。
营造关爱氛围提升幸福感满意度
1.着力完善城乡生活便利圈
构建以环金鸡湖、苏州古城、狮山商务区、苏州高铁新城、太湖新城为主要载体的市级中心区,鼓励毗邻城镇组成城乡生活圈,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市形成23个城乡生活圈;各个街镇、社区、乡村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布局邻里中心等多元形式的社区级服务中心。
2.着力保障随迁子女入学率
一是保障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供给。截至2023年9月,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72%。二是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服务。2023年,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以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方式就读比例达94%。三是保障中高考升学权利。实施随迁子女异地中高考制度和招生制度。2023年,市区8829名随迁子女在苏报名中考,占市区总报名人数的33.67%。共有外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1.19万人在苏参加高考,比2022年增加667人。
3.着力营造关爱劳动者浓氛围
通过文化场馆、设施的不断建设完善,公共文化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日趋均衡,确保农民工能够完全享受到无差别的公共服务。扎实推进"农民工求学圆梦计划",助力农民工学历提升。通过"苏工惠"发放2.1万份新年礼包,投入78.9万元专款购买2万余张电影券、乒羽文体券、健身券和心理咨询券用于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节日生活。2023年开办青少年暑托班1661个,重点服务困境青少年和新业态从业群体子女,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苏州英才网(SZYCW.COM ) 缘才® 上海灵炼人才服务中心 沪ICP备2023014469号-5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叶繁公路199弄15号-277,278,279,280 EMAIL:8115136@qq.com 统计
人力资源证: (沪)人服证字[2023] 第1200019323号
Powered by 苏州英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