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5851052883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人社要闻

央视《焦点访谈》聚焦就业!苏州“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再出镜!

来源: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时间:2023-11-13 作者:苏州英才网 浏览量: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如何稳就业?重点人群就业如何保障?昨晚(11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围绕稳就业主题深度展开,苏州"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再出镜!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直接支持就业创业的各类资金超过2000亿元,各级人社部门持续打造"大数据+铁脚板"的就业服务模式,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高频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超过1300万人次

比如在苏州,今年大学毕业的姜林欣曾是求职大军中的一员,就在他为工作发愁时,他所在的玉兰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给他打来了电话,为他推荐了相应的技能培训课程,从而成功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截图(下同)

苏州"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服务精准、管理精细,此外,江苏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形成从省级到村社区互通共享的模式,方便求职者通过网络进行供需匹配、人岗对接。

随着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健全,城乡困难群众就业得到积极保障。

被央视《焦点访谈》作为典型案例出镜,苏州"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有何特色?

牢牢把握"以学促干"重大要求

努力打造"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的苏州样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同时强调,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时隔4个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再次强调要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近年来,苏州坚持聚焦产业所急、发展所需和群众所盼,探索布局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等特色载体,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有效支撑。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已全面部署开展,我们要牢牢把握"以学促干"重大要求,紧扣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持续深化"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以担当实干、敢为善为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效落在实处。

一、构建"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的战略定位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改善民生角度看,构建"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顺应群众美好生活期待,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有"的现实需要。苏州拥有超过280万户市场主体、540企业用工备案人数和1600服务人口,其中外来人口超50%,面对大规模、多样性的服务需求,现有就业公共服务供给规模和精细化程度还显不足,服务平台布局与人口分布匹配仍需提高,服务效能与群众对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可靠保障等期盼存在差距。这要求我们必须系统研判服务资源、服务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前沿服务阵地,推动就业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普惠,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高水平实现"民生七有"。从服务发展角度看,构建"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全面落实"四个新"重大任务的务实举措。当前,苏州正紧紧围绕"四个新"等重大要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大力度地集聚人力资源,更好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加快人才引进培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等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发展,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同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从自身建设角度看,构建"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社工作都要靠基层去推动去落实,基层队伍力量配置和整合直接关系到人社事业能否高质量发展。面对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家门口"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我们进一步整合基层人社力量,广泛集聚社会资源,主动将就业公共服务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积极探索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增强就业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全力推动人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苏州探索构建"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

苏州探索"家门口"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轫于基层,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1.0初创版:因时应势打造稳就业保就业前沿阵地。姑苏区处于城区核心,辖区小微企业多、社区居民多、就业困难群体多,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在市人社局指导下,姑苏区人社部门聚焦辖区内小微企业难运转、公共服务难触及、重点群体难就业等情况,主动联合辖区街道、民政、卫健等,率先探索在封控区、管控区开展"家门口"的人社服务,依托街道核酸采样亭及工作群、社区宣传栏、江苏省智慧就业云平台等线上线下渠道,通过"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防疫临时性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开展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努力打通稳就业保就业的"最后一百米"。2.0进阶版:因地制宜打造集成便利一线服务载体。姑苏区持续从服务阵地、服务力量和服务项目三个维度探索推进,在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站)打造基础阵地的同时,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品牌共创等方式,打造了美地PARK产业园、观前商圈等一批主题鲜明的特色点位,努力将"阵地建在家门口、队伍沉到网格里、服务送到心坎上"。整合公共服务、行业协会、第三方服务和社会力量4服务队伍,形成了由83劳动保障协理员、500"小蜜蜂"人社代办专员、4008海棠先锋、2715网格自管小组长和第三方人事经理人等组成的服务队伍,推出"用工管家"等6类23个便民惠企"项目库",让企业群众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实惠与便利。2022年11月,苏州市人社局在姑苏区召开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全市推广"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省人社厅也在全省层面推广苏州经验做法,规划3年在全省打造1000"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0扩展版:因势利导构建系统高效服务网络。今年以来,苏州市人社局先后出台《关于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推进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建设指引》等,进一步明确"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的基本原则、工作标准、实现路径等。会同市委组织部出台《关于加强党建引领进一步推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将"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融入"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建设,努力实现党建引领、融合发展。今年4月,全国稳就业现场推进会专题考察了苏州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情况,苏州积极探索"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回顾"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模式从0到1、从一地至一域的探索过程,我们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在下一步工作中坚持和发扬。要坚持调查研究,"走出去都是办法",要积极主动走出去、沉下去开展调研,问计问需问效于民,把诸如"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发源于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扩面成势,切实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坚持需求导向,"摸清需求才有方向",要始终聚焦企业群众在哪里,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企业群众需要什么,工作就要重点做什么,这样才能真正把服务做到企业群众的"心坎上"。坚持系统观念,"思路决定出路",要着眼上级要求、群众期盼,统筹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全面和重点、当前和长远、内力和外力的关系,以撬动性强的改革示范项目引领带动人社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大提升。

三、进一步完善"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举措

优质均衡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支撑。全市人社系统将以开展"千村万企、千家万户"大走访工作为牵引,进一步优化"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恳谈会制度,精准对接企业诉求、群众期盼、基层所需,持续提升家门口就业服务水平,扩大服务成效,努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感到"很有福气"。

(一)聚焦服务零距离,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注重需求引导与供给优化协同,构建多元化、现代化、专业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路径、提升服务品质,促进供需精准高效匹配。做强基础站点。依托全市各类村(社区)服务工作站广泛建设基础站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专人专窗,安排专职协理员承担就业公共服务职能,提供集就业招聘、职业指导、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线上线下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努力实现服务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要构建精确识别、精细分类、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机制,"一人一档"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做精特色阵地。积极推动人社公共服务向创业园区、高等院校、外来务工人员集宿区等各类载体延伸,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打造更多特色阵地。在楼宇商圈等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集聚区设立服务站,加大惠企便民政策宣传力度,扩大政策惠及面;在高校、职业(技工)院校设立服务站,协同开展"就在苏州·留在苏州""校园苏州日"等活动,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跟踪帮扶未就业毕业生,提升就业力和就业率;在外来务工人员集宿区等设立服务站,全天候发布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等政策信息,匹配产业需求大力推广"项目制"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做实合作载体。将就业服务嵌入合作银行网点、平台经济载体,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思路更加广泛地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参与提供就业服务。强化社银联动,在实现81人社业务事项在253银行网点"就近可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提升服务效能。强化与平台经济合作,大力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社会保险,利用好电子劳动合同等信息化产品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二)聚焦服务零障碍,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全面"上云""用数""赋智"。把数据思维贯穿"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全过程、全领域,以数据为抓手,做准做实做全服务对象底数,提升精准服务、智慧监管和科学决策的数字化治理能力。就业信息上云。加快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项目建设,链通各服务网点信息数据,推动实现数据"无感填报、一次生成、多方共享"。运用"大数据+铁脚板"模式,精准掌握"五类"就业困难人员底数,加强新职业、新业态、灵活就业等特定人群就业数据收集,为后期推送帮扶政策、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技能培训提供基础支撑。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共建共享,提升基层就业数据分析、重点群体帮扶、培训机构监管等能力。服务方式用数。依托江苏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联动"苏周到"APP做优"就在苏州"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集成岗位发布、远程招聘、技能培训、创业辅导、权益维护等功能,向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可及的优质公共服务。借助"苏商通"平台,升级"苏州人社政策计算器",通过智能匹配向企业和群众精准推送各类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努力实现政策找企、政策找人。链接更多人社领域数字化服务项目,融合智慧仲裁庭、第三方电子劳动合同服务平台等功能,打造数字人社综合场景体验站。监测决策赋智。建设就业数据指标统计、形势分析、决策分析平台,对就业核心数据逐级分层进行分析,努力实现人员动向全面掌握、企业状态全面了解、跟踪服务全面覆盖,强化失业风险研判分析,为政策制定、推动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强化与公安、卫健等部门数据的比对共享,精准锁定流动未参保人群,为参保扩面、就业提质提供支持。拓宽需求、意见、建议收集和互动交流渠道,真正让需求"进得了门"、数据"说得上话"、群众"办得成事"。

(三)聚焦服务零偏差,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提升精细管理水平,推动"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良性可持续发展。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着眼提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质量,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条块联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同高效、融合发展的示范点位,以点带面提升载体建设质量,进一步擦亮"就在苏州"服务品牌。强化与公安、民政、住建、工会等多部门协同,在提供就业创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等人社集成服务的同时,更多搭载户口迁入、房屋租赁等服务功能。完善队伍管理机制。持续推动家门口服务阵地深度融入"海棠花红"党建品牌阵地建设,依靠基层党建阵地和党员志愿者服务力量,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暖心服务。引导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机构组建就业创业服务志愿团队开展公益性就业公共服务,积极推行助老"帮代办""上门办"等。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公益性岗位开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等在家门口就业,变服务对象为工作力量。完善支撑保障机制。落实《江苏省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实施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就业公共服务,实行服务站点建设运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绩效化评价,促进长久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善各类服务站点考核督导,将帮扶困难群体就业人数、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树立起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良好导向,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苏州英才网(SZYCW.COM ) 缘才® 上海灵炼人才服务中心 沪ICP备2023014469号-5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叶繁公路199弄15号-277,278,279,280 EMAIL:8115136@qq.com 统计

人力资源证: (沪)人服证字[2023] 第1200019323号

Powered by 苏州英才网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