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国家级媒体《中国组织人事报》理论评论版刊登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正署名文章《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注重需求引导与供给优化协同,构建多元化、现代化、专业化基层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路径、提升服务品质,促进供需精准高效匹配
把数据思维贯穿"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全过程、全领域,以数据为抓手,做准做实做全服务对象底数,提升精准服务、智慧监管和科学决策的数字化治理能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同时强调,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等。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近年来,苏州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聚焦产业所急、发展所需和群众所盼,探索布局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等特色载体,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有效支撑。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深入开展,要牢牢把握"以学促干"重大要求,把空前的学习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紧扣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持续深化"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建设,扩大服务成效,努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感到"很有福气"。
聚焦服务零距离 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
注重需求引导与供给优化协同,构建多元化、现代化、专业化基层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路径、提升服务品质,促进供需精准高效匹配。
做强基础站点。依托全市各类村(社区)服务工作站广泛建设基础站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专人专窗,安排专职协理员承担就业公共服务职能,提供集就业招聘、职业指导、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线上线下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努力实现服务就在身边、触手可及。特别是发挥好基础站点兜底保障功能,构建精确识别、精细分类、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机制,"一人一档"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做精特色阵地。积极推动人社公共服务向楼宇商圈、高校、集宿区等各类载体延伸,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造更多特色阵地。在楼宇商圈等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集聚区设立服务站,加大惠企便民政策宣传力度,提升政策惠及面、有效度;在高校、职业(技工)院校的"校门口"设立服务站,协同开展"就在苏州·留在苏州""校园苏州日"等活动,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跟踪帮扶未就业毕业生,提升就业力和就业率;在人才公寓等人才集聚区设立服务站,实施"苏州创卡"计划,强化创业全过程服务管理,提供人才集成式服务;在集宿区等设立服务站,全天候发布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等政策信息,匹配产业需求大力推广"项目制"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培育。
做实合作载体。将就业服务与合作银行网点、平台经济载体嫁接嵌入,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思路更加广泛地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就业服务提供。强化社银联动,在实现81个人社业务事项在253个银行网点"就近可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提升服务效能。强化与平台经济合作,大力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社会保险,利用好电子劳动合同等信息化产品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聚焦服务零温差 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全面"上云""用数""赋智"
把数据思维贯穿"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全过程、全领域,以数据为抓手,做准做实做全服务对象底数,提升精准服务、智慧监管和科学决策的数字化治理能力。
就业信息上云。加快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项目建设,链通各服务站信息数据,推动实现数据"无感填报、一次生成、多方共享"。运用"大数据+铁脚板"模式,精准掌握"五类"就业困难人员底数,加强新职业、新业态、灵活就业等特定人群就业数据收集,为后期推送帮扶政策、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技能培训提供基础支撑。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共建共享,提升基层服务站点就业数据分析、重点群体帮扶、培训机构监管等能力。
服务方式用数。依托江苏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联动"苏周到"APP做优"就在苏州"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行常住地就业服务制度,推动全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面向所有人提供开展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借助"苏商通"平台,升级"苏州人社政策计算器",通过智能匹配向企业和群众精准推送各类就业政策、就业服务指南,实现政策找企、政策找人。
监测决策赋智。建设就业数据指标统计、形势分析、决策分析平台,为政策制定、推动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健全完善需求"收集、分处、反馈、回访"全闭环管理机制,真正让需求"进得了门"、数据"说得上话"、百姓"办得成事"。
聚焦服务零偏差 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
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提升精细管理水平,推动"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良性可持续发展。
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着眼提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质量,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条块联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同高效、融合发展的示范点位,以点带面提升载体建设质量,进一步擦亮"就在苏州"服务品牌。强化多部门协同,在提供就业创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等人社集成服务的同时,更多搭载户口迁入、房屋租赁等服务功能。
完善队伍管理机制。持续推动家门口服务阵地深度融入"海棠花红"党建品牌阵地建设,依靠基层党建阵地和党员志愿者服务力量,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公益诊疗等暖心服务。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机构组建就业创业服务志愿团队开展公益性就业公共服务,积极推行助老"帮代办""上门办"等。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公益性岗位开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等在家门口就业,变服务对象为工作力量。
完善支撑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就业公共服务,实行服务站点建设运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绩效化评价,促进长久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善各类服务站点考核督导,树立起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导向,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苏州英才网(SZYCW.COM ) 缘才® 上海灵炼人才服务中心 沪ICP备2023014469号-5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叶繁公路199弄15号-277,278,279,280 EMAIL:8115136@qq.com 统计
人力资源证: (沪)人服证字[2023] 第1200019323号
Powered by 苏州英才网